close

2018年6月,飛機上臨窗俯瞰,底下一片綠稻田、紅屋頂、藍流水……

這是河內,地處紅河與蘇瀝江之間而得名,是歷時千年的古城,也是當今越南的首都,與臺灣距離1710公里,約兩個半小時航程。

以前,總聽說越南是中南半島各國漢化程度最深的國家,不過即便如此,臺灣與越南的距離,還是不遠不近地尷尬著,就像是鬧市偶爾會出現的越南河粉招牌,又像是幾乎人人聽過越南話,但卻沒幾個能說超過五個單詞一樣。臺灣對越南的認識,說陌生不恰當,但要說熟悉又太過自負。

而走進越南,最容易讓臺灣人心有所感且熟悉的元素,莫過於漢字。在河內市區,祀奉孔子的文廟見到漢字,不稀奇;在偏郊村落,信仰祈福的佛寺看到漢字,也不難理解;但在古街的小店內,懸掛「天下第一譜」的牌匾,就挺令人意外。

地陪說那個譜字,不能用中華字義來理解。那是喃字,也就是越南本土借漢字發展出來的文字,有越南人自己的意義與自己的方式。雖然完全無法理解這個譜字,究竟是如何跟一碗牛肉河粉扯上關係?但可以想像,擁有這塊牌的人經歷過怎樣的故事,以及懸掛這塊牌時所自持的驕傲。

而這塊牌匾就藏在三十六古街區─河內一個很迷人的地方。

走進三十六古街,總是充斥一種奇異的氛圍,異國的風土民情、各樣的觀光人潮、紛亂的建築風格,還有那彎彎繞繞,窄小錯綜如迷宮般的空間配置。讓人不禁懷疑,這個以三十六行業為名的古街,是不是自十一世紀定都之後,就維持這樣的街道分布直到今日。雖然,有些店家零落、有些店家改觀,但還有些精神仍固守在裡頭,猶如那塊漢字牌匾,都是如此風霜而沉默。讓走在古街裡的人,偶爾,迎頭就撞向厚韻的時光。

這條古街的驚奇,還不僅於此。街區遠處矗立一些知名的景點和建築物,有還劍湖上的中式樓塔、也有法國殖民時代的碉堡,風格迥異卻在此錯落,越南常民的生活也沿這周遭展開。

一個小小的街區,囊括河內人的食衣住行,這條街上擺小吃,那條街上賣衣服,這邊多是鮮花,那頭皆售藝品,刻墓碑、賣藥材林林總總,簡言之,只有你想不到的東西,沒有你看不到的物品。那些羅列在店家外形式各異的工藝精品、滿載在自行車上的籐編製品、和偶爾會在小販的挑肩上發現的紀念品、小玩具,都揭示著河內那充滿在地特色、很草根的生活美學。舉目所見,汽車、電瓶車、人力三輪車,加上來來往往的行人、小販、顧客,構成一幅生命力十足、異常繽紛熱鬧的畫面。

三十六古街,就這樣,把河內這座城市所歷經過的歷史─動盪、皇權、殖民,融合交會、體現到生活的一動一靜之間,從漁獵用的竹簍到絲織傳統服飾奧黛、從青花彩瓷到有國寶之稱的磨漆畫作、從竹籐編製的彩繪面譜到聞名世界的水上木偶劇,這些元素交織出一個很獨特的越南。

人說越南觀光要「在河內品人,在芽莊看海,在會安聽雨,在大勒賞霧」,而那句河內品人,也許,品的不是單純的個人,而是指綜合的群體,品的是河内的人文、歷史、更是精神。

arrow
arrow

    狂言(衣若水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